推广 热搜: 加热不燃烧  电子烟  IQOS  JUUL  VAPE  LIL  ZERO  Aspire  Vaporesso  KOKEN 

摩托车一波未平,蕾莎璐一波又起。明天谁家又会东窗事发?

[加入收藏]               日期:2021-04-24     来源:chuibox吹波    作者:Sunkie²    浏览:357    评论:0    

摩托车一波未平,蕾莎璐一波又起。明天谁家又会东窗事发?两年前就知道贵行业在玩火,靠谎言欺上游瞒下游,谋求虚高利润,总也不是实实在在做生意。诚信为本只是营销的说辞而已,谁也别当真。

天天喊着电子烟是一场革命,我看还没等到枪磨好自个儿就把自个儿的命给革了。

天天喊着Vapers要团结起来,就国内这种状况,主心骨都没有,一盘散沙团结个毛线。所谓的行业协会做过啥实事?我看等到了烟草公司正式进场的时候,大家都准备好了数数口袋里的钱就都散了吧。

一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这里再Mark一下,不喜尽情喷。

本文首发于知乎

原题主提问:为什么某宝上的烟油标价和实际价格相差巨大?

回答:赫赫

举真实例子说明:

先说进口烟油,此类用户较活跃。

N年前当国内市场刚出现苗头时候,某宝售的好的烟油主要为进口,当初为一批很小众的玩家。这时的进口烟油价格普遍较高。规格主要为15ml和30ml, 商家少,竞争小,用户少,与此同时进货量也少。这时的烟油价格主要根据欧美的官方价格通过汇率换算标出。有些会加上运费或关税。

当时15ml的品牌烟油美国官网售价一般在15美金,按照汇率折合人民币在90-100元;30ml的官网标价一般在35美金,折合人民币160元左右;此时的商家主要为线上零售商,集中在某宝,直接针对终端用户。找美国品牌商或贸易商小批量拿货,加一些运费或关税,平均溢价在1-3美金。还有些小批量甚至可以直接回国时候背回来。零售商一般会有一倍的利润空间。此时的价格相对比较正常,拿常见规格15ml和30ml来说,价格区间分别在100元,160元左右浮动,有市场敏感度第一批吃螃蟹的小商家尝到了甜头,但因为这一时刻市场过于小众,通常走货量都不大。

这一阶段的进口烟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很多产品为真真切切原装进口货。

  2. 很多原装进口货为实实在在的国外品牌(暂不论品牌大小)

  3. 市场参与者中零售端线上小商家(某宝)居多,实体零售商以及规模贸易商尚未参与进来。

  4. 品牌集中在美国,有少量欧洲,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品牌。

  5. 大多数品牌商将中国市场看做鸡肋,品牌商本身在中国市场并无品牌规划。

简单列举下基本有:

Halo

五子棋(Five Pawns)

僵尸新娘(Ejuice 3 die 4)

伐木(Cuttwood)

宇宙迷雾(Cosmic Fog)

太空船(Space Jam)

自杀小兔(Suicide Bunny)

十二星座(13 Vapor)

Kilo

疯狂的麦克(Mad Mike's)

贝克山(Mount Baker Vapor)

眼镜蛇(Ruthless)

小红帽(Trabuco)

Mylk

爆米花(Pop Corn)

胜利者(Triumphant)

奶爸(Milkman)

蕾莎璐(Lazarus)

小绿人或巫毒娃娃(VOODOOVAPE) (马来西亚)

几乎每家小零售商都有侧重点,努力推广甚至营销。彼时小国寡民,努力很快有回报,大家相安无事。彼时的价格一般为良心价。

众所周知的是,国内商家无太大的品牌意识或知识,喜欢吃现成的。

在这些小商家的努力推广下,国内的市场渐渐有了起色,电子烟用户多了起来,市场需求渐渐多了起来。

而此时的行业大背景是:国内电子烟产能过剩,很多工厂订单不饱和,贸易商也愈发艰难。一大批从业人员面临业务转型。

一些敏感的并完成一定资本积累的贸易商看中了这块市场,迅速切入,开始了规模进货的时代,此时为第二个阶段。

规模进货使品牌商对国内市场渐渐重视了起来。当然,在一个封闭的未知市场,他们更希望有金主来扛大货,这一般也更方便品牌的规划。但这也正是题主所说乱价的根源。

举个例子,最初的30ml伐木(Cuttwood)批量进价在8-9美金,平均1美金运费加关税(实际不止,因行业内普遍不会按实际价格海关申报(参见nclick="openOutURL('http://gd.qq.com/a/30170833/033791.htm')">珠海海关抓获国内最大一起进口烟油走私案) 。也就是说可以在货值上写1-9美金不等,看胆。因此同一货物进价和清关的成本并不相同。)一般增值税17%加关税5%加其他杂税税率接近35%,如果按货值实际申报,那么一瓶30ml的伐木到国内的纯成本在13美金左右,折合人民币75元左右。但即便如此,也比零售商小批量拿货划算并且方便有保障。这个价格除去海关漏税的部分基本是彼时原装进口烟油的底价(此处并不指某些非正常品牌,因为根据品牌不同30ml烟油在美国进货价可以在6-13美金不等。)

贸易商(进口商)利润溢价30%左右将货分小批量出给某宝零售商或实体店(此时国内的实体店逐渐粉墨登场。)这时单个品牌由原来的寡头市场变为多个竞争者参与:某宝店铺与店铺之间;线上与线下之间;更有甚者,贸易商和进口商直接参与终端零售的竞争。)某宝商家的利润由原来的一倍(160元)降低到50%(130元)甚至由于贸易商的直接参与压到更低。在众多商家齐推广下,某品牌的需求量也会上升,此时,其他贸易商也参与进来。久而久之市场被杀成红海(Turn the blue ocean blood), 出现了一批“加5元就卖“的商家。(80-100元)。此时品牌的各个渠道均失去了利润,该品牌在国内市场也渐渐失去了价值。即使口味很好,没有商家愿意推广,渐渐曾经的明星品牌在中国市场失去了品牌价值和意义。因此,曾经如火如荼的品牌如今销声匿迹也就不奇怪了。

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外品牌商对国内市场的认知缺乏,急于进入这个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在规模化进货的时候,很多贸易商为拿到更好的价格填补市场需求往往Bit more than they can chew(贪多嚼不烂)。或者国外品牌商本身并未重视其品牌只为赚一笔快钱(比较Low的品牌,品牌商或品牌策略)或像第一阶段的特征,品牌商本身并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而是由代理人操作。这造成了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现象。商家压着库存,与此同时又有新货进来。人人都急于降价抛货。

这一阶段的进口烟油有以下特点:

  1. 多数经典品牌仍为原装进口。

  2. 市场参与者增多:线上零售;线下零售;大大小小的贸易商;微商等。

  3. 品牌骤然增多,美国,欧洲,东南亚,日韩,加拿大,俄罗斯等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

  4. 价格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薄,商家撕逼严重。

  5. 极少品牌商直接管理中间市场,主要放任给代理人或贸易商。

  6. 少数明星品牌在某个阶段出货量惊人。

  7. 几乎没有品牌能持久,出现行业所谓的冲三个月赶紧抛掉的说法。

此时大多数人确实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但某些品牌在国内市场已被中间人或贸易商作死。但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国外品牌挤进来。库存挤压严重,与此同时下游又不知疲倦地寻找新的货源和对比更低的价格。市场迎来了新的阶段,业内人称“本土化生产“。

本土化生产再次降低了烟油成本。

简单说下美国的烟油成本。基本原料PG, VG,香精可以说本土产与进口参半,玻璃瓶等基本从中国进口,美国人工成本明显高于中国。

本土化生产之后,大料PG,VG基本来自于中国,占到烟油比例的90%左右,烟油瓶来自于中国,不必再漂洋过海再漂回来。运费清关一项基本省去1/4的成本。国外充其量用大桶运输进来调好的香精,根据其要求添加PG,VG即可。那么一瓶30ml所谓进口烟油的成本基本控制在了人民币30元左右,加上贸易商和零售商的利润溢价,正常零售价格在50-80元依然有利可图。市场参与者又有了利润空间,某些品牌出现了回光返照的迹象。

既然进口的烟油品牌门槛如此之低,有些商家便想:干脆自己造一个进口品牌。于是跑到烟油作坊挑选现有的口味,设计Logo, 包装,跑到国外一圈拍些照片,注册个Ins, Facebook账号。一瓶30ml烟油成本可以低到10元以下,终端价格却和进口品牌分庭抗礼。于是,又一批高性价比,高利润空间的烟油品牌隆重面世了。

在此之前,更有所谓的民间奇人将某些品牌的明星口味一模一样调制出来,以假乱真,价格低到想不到。这个就不说了,暂且把其归为国产假冒吧。

此时品牌商或制造商对产品的原产地三缄其口或故意隐瞒。很多时候终端零售商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谎言早已被除了消费者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圆了又圆。

 

欢迎交流

当然我所说的这些阶段之间是互相交叉的,并不是严格的时间顺序,这是某宝上价格混乱的深层次原因。并且伴随着行业的继续发展,一定还会有新的表现。有机会会更新此回答或说说国内本土烟油吧。

 

-------------我是分割线-----------

作者后期声明:

本文可能会使一些人感到不适。任何行业都有其套路存在,在此无可厚非。但我始终相信一个成熟的行业应该具有基本的透明性。而这一基本透明性的下限应该能使消费者了解基本情况,从而不致于做出严重错误的选择。这一点对于我在知乎上发表的其他有关电子烟的文章同样适用,尤其有关电子烟的风险和潜在威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电子烟行业公众号或移步到我的知乎专栏。

行业的信息透明和用户的知识储备最终可以促使消费者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陷入商业的陷阱或有意无意成为商家营销圈套的一环。

 

-------------分割线-----------

本文首发于知乎,作者版权声明如下:

如需转载请按照知乎协议知识产权第五条,并通知作者。

“第三方若出于非商业目的,将用户在知乎上发表的内容转载在知乎之外的地方,应当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姓名(或原作者在知乎上使用的账号名称),给出原始链接,注明「发表于知乎」,并不得对作品进行修改演绎。若需要对作品进行修改,或用于商业目的,第三方应当联系用户获得单独授权,按照用户规定的方式使用该内容。”

扫一扫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来源:chuibox吹波)
打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平台声明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