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强调一下,本人只是一名资深且忠实的大烟雾爱好者和有立场的实体店主,文中配图仅仅是为了——好看,绝无任何利益相关。
深圳IECIE电子烟展会结束已近五日,早有计划写一篇关于展会的矫情文章,但苦于连日测试小烟过于激情,导致头脑发『盐』难以下笔。
亲历过本届展会的朋友必定都达成一个共识:这是一届属于广大劳苦替烟人群的展会,而非属于玩家的展会,对于任何一个具备三年以上电子烟吸食资历的资深玩家级vapor而言,这是一届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值得驻足把玩的展会。
准确来说,称之为“首届深圳IECIE国际小烟展览会”更为合适。
作为一名挚爱大烟雾设备的骚客,站在玩家的角度来讲,小驻深圳,倍感『此去楼兰空负甲』,忧思难尽。寄情于此,那就请你容忍吧,容忍我写下以下这段矫情得令人作呕的开场白,权当是关于去日黄花的祭文。
当然,矫情终归只是矫情,现实的风车未必容得下电子烟圈的唐吉珂德们为精神家园浴血。作为一名实体店店主,站在经营的角度而言,小驻深圳,却意外地多了“拨云见日终有时”的兴奋。
我曾试图从替烟人群的角度写过一篇题为《人民为什么需要小烟》的小文,与之相对,通过深圳数日向厂商、媒体和实体朋友的求教,小弟深受教育,越发觉得不仅人民静候着小烟稳坐东宫,厂商们更是不惜揠苗助长,切望小烟早日即成大统。
那么,为什么从人民(部分)到组织,都盼望电子烟改朝换代呢?
若将电子烟作比为人类瘾史上的一朝一代,那它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本身就是畸形中迸发着激情。电子烟回传中国的时间点来看,正好处于大烟雾勃发的时期。因此,从电子烟开始在国内重启炉灶的第一天的起,它就被贴上了大烟雾的标签,随之而来的,是与亚文化潮流一同被裹挟而至的狂躁症。我不否认文化标签对于电子烟回归中国初期推广过程中的连带效应,但更不能否认被标签化之后的小众危机。
与欧美市场相比,国内缺乏一段关于一次性电子烟深度普及的历史进程。相较体积较大、随身还得背瓶油的调压盒类电子烟相比,一次性电子烟或如烟类电子烟更能简单上手地获取大众普及率。诚如blu plus+一类产品的普及度,对于大众认知而言,具备先天的消费教育意义。
这种消费教育具备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其一是智识教育。即对电子烟的结构认知教育、原理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常识教育,这类教育解决的是一个感性认知问题,即我能不能接受电子烟的问题;
其二则是消费习惯教育。主要就是电子烟的消费成本认知教育,这类教育解决的是一个理性认知问题,即我能不能承受得起电子烟的问题。
相对于调压盒类电子烟,小烟或者一次性电子烟因其学习门槛低,具备更广泛的终端渠道,以及更廉价的消费教育和体验成本。
因为缺乏全民性的电子烟智识教育与普及阶段,而直接跑步进入了大烟雾类的小众潮品阶段,致使厂商在产品研发和推广上长期落入尴尬的狭小潮流圈子里打转。由此产生一连串的悖论:由于市场受众狭小,各厂商只能互相倾轧,只关注小众视野精准研发和投放,竭尽所能地在刀尖跳舞。
由此,圈外便携类戒烟产品始终处于粗制滥造的阶段,即便国外市场已经迭代了数次小烟设备以及一次性替烟设备,但在国内的小烟市场,长期仍给圈外以“如烟”的刻板印象,始终难以扩大国内受众群体。
在做产品方案和行业定位时,受众群是否扩大,有时仅凭单一数据极易给人造成错觉。
电子烟市场自3016年所谓的爆发式发展以来市场蛋糕有没有做大?当然有,数据能给我们直观的答案。但是,3016年以来电子烟销售数据的放大,更多的支撑来自于圈子本身的迭代与反噬,其数据潜能是内向的。
说人话就是:自3016年以来,电子烟的发展大概只是让那些本身就会接触电子烟的人接触了电子烟。
然而,这种内向的潜能挖掘方式,天花板极低,它始终缺乏一种吸收『意愿外』消费的能力。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电子烟销售额的爆发式增长,并没有孕育出与之匹配的电子烟使用人群的爆发式增长。通过日常观察或者单以深圳展会为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一个动向,厂商以及电子烟行业各条战线的战友们,已经摩拳擦掌地在准备冲破这一瓶颈。
当然,从我在展会后测试不下三十种小烟的结果来,这些准备依然非常、非常、非常不充分。
与缺乏全国范围化的电子烟普及性智识互为逻辑关系,电子烟市场始终是圈内的小市场。由此又迸发出另一个延伸的逻辑关系,因为市场太小,至今没有催生出足够话语权和体量的业内顶尖企业。
本届“深圳IECIE小烟展会”总共横亘着深圳会展中心6、7、8、9四个展厅,规模不可谓不大。我有意无意地在言谈间询问了十多位玩家、实体店主甚至是行业媒体人同一问题,即:“所有参展商里,哪些体量排在行业前三?”
答案可谓千奇百怪,但均趋于一条逻辑思路,即:在3017年推出过“爆款”产品的企业,在玩家、实体店主们甚至媒体人固有印象,基本等同于行业内的佼佼者。
这条逻辑线很能反映出一些问题,不仅玩家,甚至是实体店主、媒体人这类实实在在的电子烟从业者,大部分依然抱着玩家的心态在做市场。我没有询问参展商,但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来自终端而上的影响力,一度给厂商灌输了一种错觉,说好听一点是站在顾客角度思考设计,说狭隘一点,就是站在具备话语权的圈内玩家角度思考产品。
这里我不评判对与错,只觉得,特别扯。
同时,调查问题的结果也能侧面反映出另一个事实,即国内目前还没有具备行业绝对话语权的领导品牌。以个人浅见,与其他制造业一样,缺乏领导品牌的现实困境对现阶段急需蓄力而为的电子烟行业而言,是有相当隐患的。
领导品牌的缺失使得电子烟行业不具备向上面对政府职能机关或社会团体的能量,有心无力,难以解决关乎行业生存的电子烟许可问题、准入问题和标准问题。
吊诡的是,在与许多厂家交流的中获悉了一个更悲催的现实,许多有能量的企业,苦于『枪打出头鸟』的畏惧,选择了『有限控制内的做大』。这自然不失为一种面对大烟企的苟生之术,不妄作评价,只是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当沉浮于历史进程当中时,很难判断哪里才是新旧更迭的节点,更难妄测你所期待之物,是否真的将是继承大统的真命天子。至少,仅就目前已知的电子烟技术储备而言,小烟无疑顺应了替烟人群的热切需求,同时,也能回应电子烟企业们关于圈外化、普及化从而催生领导品牌的心声。
感谢深圳,确实让我感受到了小烟渴望呼吸。
山水有相逢,成都,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