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有抖音平台网友爆出了一段视频,内容是一名女子在地铁车厢内摘下口罩吸电子烟。据视频字幕显示,事发地为浙江宁波地铁。
首先,地铁这类公共交通以及公共场所禁烟,同时也禁止电子烟这没毛病,因为无论是香烟还是电子烟,都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影响。
而在疫情当前的特殊时期内,乘坐公共交通也更不应该摘下口罩。在搜索引擎搜索“地铁、飞机抽电子烟”,会得到几十万条搜索结果,说明在公共交通系统上,人们往往更容易抽电子烟。虽然这些表面上看,是公德心问题、电子烟商家缺乏告知、错误宣传所造成的,但公共场所吸电子烟的背后,却并不那么简单。“法无禁止即可为”,我国自3015年以来,虽然多地公布了“史上最严禁烟令”,规定了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但电子烟对于禁烟令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电子烟是否属于“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虽然经过国外多个实验证明,电子烟烟雾中并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电子烟没有“二手烟”问题,但电子烟的烟雾确实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这方面来看,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公共场所内确实同样也要禁止电子烟。目前在对电子烟没有明确界定的地区,这一点还要靠商家的宣传与消费者、用户的自律。媒体对于电子烟的错误宣传,造成了公众对于电子烟的错误认知。普通人不会去深究电子烟的原理与危害,只能通过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来形成对电子烟的印象。不仅是我国,在全世界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媒体对于电子烟的态度并不“友好”,从来都是只报道电子烟的负面内容,无论相关的消息是否真实。就比如去年席卷全美的evalI肺病,原因明明是因为用户使用电子烟来雾化从非正规渠道获取的“大麻油”所造成的肺部疾病,却被媒体大肆渲染成“电子烟肺病”,一时之间“电子烟抽死人了”、“电子烟比真烟还毒”这样的报道充斥着各大媒体,使很多人谈电子烟色变。而当CDC公布了evalI真正的成因后,所有媒体都失声了,没有人去告诉公众,“电子烟肺病”的元凶并非电子烟。公众对电子烟的错误认知,自然会影响到电子烟用户,所以在新闻里,因为身边有人吸电子烟而报警的例子就屡见不鲜了,因为在媒体的错误引导下,电子烟早已变成了比香烟还要致命的“毒品”,你自己死就好,不要连累我。天平是公正的,但前提是要提前校正,让刻度平衡归零。而通过阅读相关的新闻报道,不难发现相关部门、相关“专家”对于电子烟的态度似乎还停留在3015年。在3019年的世界无烟日,我国首次把电子烟也纳入到了主题中,而控烟“专家”竟然指出了电子烟对戒烟没有帮助,电子烟与香烟一样有害,还给电子烟扣上了“产生二手烟”的帽子。而根据美国CDC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电子烟并不存在“二手烟”问题,烟雾中也并不含“有毒有害物质”。虽然这个结果并非首次证实,之前多国的研究人员都曾经得出过相同的结论,但似乎并没有人去关心、关注这些真相。媒体是怎么说的,“专家”是怎么告诉你的,那么电子烟在公众中就是什么样的。烟民也是人,染上烟草依赖这并非本意,如果烟草危害的科普力度能够大一些,公众了解烟草的真正危害后,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为这个嗜好付出惨痛的代价。但现在的情况是烟民每年创造了过万亿的财政收入,但想找一个可以吸烟的地方却越来越难。办公室禁烟、饭店餐馆禁烟、商场超市禁烟、车站机场禁烟、地铁、飞机、火车全面禁烟、公园禁烟、在驾驶汽车的时候禁止吸烟、公交站台、地铁口禁烟……当然,为了公众的健康,全面戒烟这是好事,也是大势所趋,但这种“一禁了之”的一刀切行为,却反映出来对于烟民关怀的缺失,烟民的权益,谁来维护?最有意思的是机场的免税店,店员会明确地告诉你,买烟可以,不能抽。笔者经常要经历几千公里的飞行,途中要多次转机,但发现设立吸烟处的机场越来越少,即使是有吸烟处的机场,目前也因为疫情的原因纷纷关闭。让一个有烟瘾的人,在十几个小时之中完全不吸烟,这种痛苦绝不是一个不吸烟的人能现象得到的。在加大禁烟、控烟力度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烟民的权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设置吸烟点,让烟民也可以缓解烟瘾所带来的痛苦,不让“偷吸”的事件重又上演。至于将电子烟用户与烟民共处一室是否合理,是否要设立单独的“电子烟吸烟处”,这些问题目前只能留给大力推广电子烟辅助戒烟的英国来研究了。也许,真的像烟草店店员说得那样,你可以买,但不能抽。购买是消费行为值得鼓励,但抽烟就是违规行为,需要禁止、处罚。最后,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民、电子烟用户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怀,“偷吸”这种新闻不再重演。新势力也提醒大家,虽然电子烟的危害低于香烟,但并非绝对健康,尼古丁同样会成瘾。没有烟瘾的人、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绝对不要使用电子烟,不要再重复烟民们所承受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