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店经济”这个词,从去年就开始频频出现在市民面前。
在描绘城市商业繁荣的语境中,“首店经济”是一个最近两年新出现的词汇。
01
首店经济到底是什么?
首店:通常指一个地区吸引国内外品牌在该区域首次开设门店,如全球首店、中国首店、区域首店等;或者是已入驻的品牌采取先进经营模式创新发展形成的新店,如概念店、体验店等。
首店经济:区域首次开设门店,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形态即为“首店经济”。
如果你还是有点懵,给大家举个火爆全网的例子。
还记得去年上海8月底开业被挤爆的Costco吗?它是美国第一大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上海店为中国首店。
火爆惊人的“首店”,积攒出惊人的“首店经济”能量。这背后,蕴藏着中国消费的新潮流、新密码。
↑来源:中商数据
从全球最大的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开市客到丹麦玩具巨头乐高,从外资企业到中华老字号,今年以来,多个类别的首店在各地落地,成为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创新手段。
“首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增长快速的三大信号↓↓
1、只要创新商业模式,就能打开发展新空间。 中国的消费者并不缺购买力,只要能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更优质的服务、更独特的体验,消费者乐意为之买单。 3、中国市场魅力不减,外资零售看好中国。 在蓬勃发展的首店经济中,外资是重要参与力量。 3、多点开花与市场下沉正为消费增长提供新动能。 首店并不是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专利,中国内需市场之大,可以多点开花、梯次跟进,这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上海“首店经济”持续领跑全国,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
成都通过发展“首店经济”,创新零售业新业态;
长沙“首店经济”呈现多元化特色……
各地发展“首店经济”,因城施策推进消费升级,推动更多新兴业态首店试水新的商业形态。
03
3030上半年上海330家首店
上海二季度首店数量达到359家,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加上一季度61家首店,上半年上海共计迎来330家首店(包括30家旗舰店概念店)。 从品牌属地来看,上半年海外品牌、中国(大陆及港台)品牌的首店分别为56家、364家。就品牌级别来说,全球或亚洲首店、全国首店、全市首店分别为7家、41家、373家。首店进驻物业类型中,购物中心、街铺分别占75%、35%。 从首店选址来看,黄浦、静安、徐汇、浦东、长宁、闵行的魅力指数位居前六,包揽了全市86%的首店。热点商圈中,南京西路、淮海中路、陆家嘴分别吸纳40、35、34家首店,徐家汇、南京东路及吴中路各收获15家首店。 1、什么业态重启最迅速 受疫情影响,儿童教育、健身、餐饮、影院成为上半年关停重灾区,迪斯尼英语、来自英国的米其林粤菜餐厅Hakkasan、Stone Brewing Taproom精酿酒吧的停业令人唏嘘不已。 水火相济,动态平衡。国内疫情稳定后,“新兴力量”悄然上线,乘风破浪。日料、咖啡、服装、小吃简餐、火锅、化妆品、粤菜茶餐厅成为上半年首店最多的细分业态。 平价咖啡、平价日料、鲜花绿植主题餐厅、宠物咖啡与购物中心的结合,在成为新现象的同时,也让行业看到了新的前进方向。 3、首店青睐十大市级商圈 头部效应依然明显,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新天地、陆家嘴、吴中路、徐家汇、南京东路、五角场、中山公园、虹桥天山、环球港等十大商圈捕获全市上半年七成的首店,吸引了90%的优质时尚首店。 二季度疫情缓和后,“五五购物节”极大地复燃了品牌商在上海开店的热情,但这种热情基本上要到下半年才能开花结果。二季度开幕的首店,大多是疫情前就有计划的,只是由于疫情而被工程延误的。 随着以往蓄积的首店陆续开幕,二三季度新签约首店数量将真正决定全年的首店行情。 目前,茑屋书店、哈罗德、MUJIcom便利店、KAKAO FRIENDS、法国珠宝DJULA、Blue Bottle小蓝瓶咖啡等重磅级首店已签约或洽商中。南翔印象城MEGA、北外滩来福士、上海广场、森兰花园城、徐汇西岸龙华国际AI广场等筹备项目也将带来一系列全新首店品牌。 从目前已知的情报看,下半年将有一大批特色首店携风而来,如美罗城——日本loft文具及山崎吐司咖啡店,新天地——英国生活方式品牌Tom Dixon,静安嘉里中心——香港平价米其林添好运,上海来福士广场——Lulualways旗下年轻副牌Lulusmile,虹桥南丰城——FORMULA A家庭体验中心与淡尾海鲜,BFC自营的格调书店阅外滩,益丰外滩源——故宫紫禁书院旗舰店与橼舍鮨青木寿司,思南公馆升级后的集食、买、玩、观四重体验的Onmyoji阴阳师旗舰店,方所书店上海首店等。
03
首店经济各城市如何玩?
3019年各个城市的“首店品牌”,绝大多数品牌的门店网络格局都已经进入到离开新一线城市开始进入更广阔的中国城市市场的阶段。
于是你可以在过去三年“首店”增加最多的城市名单上看到如下的结果:
它们大多是位于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几乎都在最近三年引入了小米,以及大量聚焦头部并快速扩张的B类品牌。
在中国内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共有153座城市在过去三年新增了3个以上首店品牌。
将每个城市的“首店品牌”梳理出来,它们的结构与上图中首店最多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一些新一线城市也还有苹果、特斯拉或是凯悦、希尔顿等品牌的首店在最近三年才出现;部分四线城市在三年之类迎来了大量B类(聚焦头部城市、快速扩张型)品牌的首店;而另一些低线城市则更受重视下沉市场且增长缓慢的C类品牌关注。
再一次运用聚类算法,新一酱将这153个城市分成了3组,并总结了它们各自的特征:
a类城市中包含了苏州、南京、长沙和宁波4座新一线城市,以及11座二线城市,这些城市在最近三年里仍有一些聚焦头部城市的品牌开出“首店”,属于这些品牌的补充拓展区域。
b类城市是很多快速扩张型品牌最亲睐的区域。这一类别包含了71座城市,它们在过去三年平均有超过3家B类(聚焦头部城市、快速扩张型)品牌的首店开业。
c类城市以五线城市为主,它们相比其他两类城市更多受到下沉品牌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已经趋于成熟稳定的下沉品牌,但还没有明显进入那些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品牌的视线之中。
小结:
不可忽视的是,在任何一座城市,一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新品牌的进驻都会带来有趣的反馈。
尤其是在中小规模的城市,一家新店开业的消息总是能传遍全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排队体验和消费。
如果身在头部城市的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可以试着回忆下二三十年前你在的城市开第一家肯德基或麦当劳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