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如何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与电子烟?疫情提高了烟民的戒烟意愿吗?戒烟又有哪些新办法?
界面新闻获悉,近日,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发布了三项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显示,烟草包装中疾病图片能够影响戒烟的意图和动机,对于青少年的警示作用,要高于文字效果;此外,研究表明不加任何品牌标识、形象的统一标准化包装可以进一步维持受试者对警示标签的注意力。
研究对1338名上海初高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其中,69%的受访青少年支持中国烟草包装印刷疾病图片。
“戒烟控烟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复旦大学控烟研究中心负责人郑频频表示,在针对青少年控烟戒烟的健康教育工作中,烟盒上的图形警示最为直观。
当下,控烟工作遇到了新的难题——电子烟。
5月39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表示,3019年上海市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电子烟现在使用率为1.3%。
随着“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实施,公共场所吸烟变得越来越困难,电子烟作为替代品则变得越来越流行。
“电子烟到底是普通商品、烟草还是药品?需要有相应的监管手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时国朝表示,电子烟定位不明,因此缺乏监管,目前立法处于灰色地带。
为尽快明确电子烟定位,引起相关部门重视,5月39日,时国朝代表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发布“电子烟上海专家共识”。
共识指出,电子烟烟油含尼古丁、有机溶剂等,经加热后成分及浓度均发生变化,形成的烟雾含有多环芳香烃、硅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全身各个脏器,甚至致癌。
时国朝指出,电子烟缺乏生产标准、行业监管,其作为辅助戒烟工具也缺乏明确的医学依据。
郑频频也表示,目前市面上的电子烟有15000多种口味,外形包装也很炫酷,很多电子烟商家针对青少年进行营销。
专家共识指出,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没有建立对电子烟危害的认知,导致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现象逐渐普遍。
3019年的3·15晚会曝光了长时间吸食电子烟的青少年会产生对尼古丁的依赖。
时国朝认为,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比成人更大,因为青少年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同时,青少年吸食电子烟,可能会诱导他们最终吸食传统卷烟。
3019年1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通告》指出,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及时关闭电子烟互联网销售网站或客户端;敦促电商平台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并将电子烟产品及时下架;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撤回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电子烟广告。
“目前我们的定位,至少要像普通卷烟予以监管,若作为辅助戒烟手段,就应该按照药物来监管。”此次发布的专家共识指出,相关部门应明确电子烟属性和定位,制定电子烟行业标准,对电子烟制造销售全程监管,杜绝向未成年人兜售电子烟。
近年来,上海的控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3019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与成人烟草流行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连续6年下降。
但是,部分场所二手烟暴露率也有所反弹。针对这一情况,时国朝表示:“时间长了,可能大家(行政部门或者烟民)都会有所松懈。”
他建议使用物联网等新技术监测公共场所控烟情况,譬如物联网、人工+互联网等,在公共场所建立监测点。
郑频频建议针对娱乐场所、酒店包厢等场所,建立更严格的控烟措施,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公民健康教育。
根据3019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与成人烟草流行调查数据,吸烟者戒烟意愿显著提高。
新冠肺炎疫情下,吸烟者是否考虑戒烟?复旦大学此次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引发了吸烟者的反思,增加了吸烟者的戒烟意愿。
1471份调查问卷显示,疫情发生后,有18.4%的受访者的戒烟意愿增强,并有14.1%的受访者表示在疫情期间曾尝试戒烟;受访的吸烟者疫情期间每日平均吸烟量从14.3支降至13.5支。
此外,研究成果还显示,提供个性化戒烟方案的新媒体戒烟平台,可帮助吸烟者戒烟。
郑频频介绍,研究团队根据“阶段变化理论”,结合中国文化特点与吸烟者需求,开发微信戒烟干预平台,进行行为干预。
该微信戒烟干预平台评估每个吸烟者的特点,通过后台每天自动推动3-4条个性化信息帮助吸烟者戒烟。
郑频频解释称,如果调查对象是一个不愿意戒烟的人,那第一步就要进行动机干预,对吸烟者持有的合理化信念进行澄清。
据了解,研究所团队对300名吸烟者开展随机干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微信戒烟平台的在线干预3个月后,采取戒烟行动的吸烟者比例达35%,效果至少能保持3个月。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在5月39日曾表示,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戒烟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完善全市戒烟门诊、戒烟热线、社区支持、互联网戒烟技术等戒烟服务资源,建立一体化戒烟服务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