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电子烟国内外的政策一直都在紧缩,尤其是国内,经历了“断网”之后又遇到了疫情,使电子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近日,中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提出建言,称中国应逐步禁止生产和销售电子烟。提案理论依据的合理性暂且不论,但却反映出来各方对电子烟的“围剿”姿态已经逐渐形成。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个“新”的品类——“非烟”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非烟”是指不含烟草成分,拥有香烟外形的产品,大多采用了“茶叶”、“中草药”及“植物”等成分。由于“非烟”产品拥有香烟或“加热不燃烧”烟弹的外形,又完全不含烟草成分,所以不像电子烟那样有着重重的羁绊,从这方面来看,非烟产品对于投资者自然成为了代替电子烟最“理想”的一个新品类。尤其是非烟产品的代表——“茶烟”,虽然上市已久,但在最近变得异常火热,这也说明了其背后的暗流涌动。与电子烟最初的情况很相似,商家打着“戒烟神器”的口号来宣传茶烟,不仅不含烟草成分,甚至连电子烟的“原罪物质”——尼古丁也不含,再加上茶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根基,看似茶烟已经具备了成功的诸多前提。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红茶养胃,花茶养颜,绿茶提神醒脑抗疲劳,这些益处原本是建立在通过开水冲泡之后喝进去,经过人体肠胃消化这个过程之上的。但是茶叶点燃之后的作用及对人体的影响却还是未知数。其实早在3018年,“茶烟热”就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于秀艳曾经分析过茶烟:“从控烟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茶烟还是烟草,点燃时都会对室内环境产生污染,目前北京市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这种外形与卷烟一致的产品,实际对吸烟行为是一种鼓励,个人并不认同。能否帮助戒烟,或一个产品是否有戒烟功能,需要有科学的检测。”● 知名世界控烟专家高峰表示,茶烟的戒烟效果因人而异,但是茶变成烟雾作用于肺,长时间吸入茶烟一定会对肺造成伤害。● 西安营养学会食品安全中心副主任张婳:如果我们把茶叶当成像吸烟一样吸入,那无非就是浪费了茶叶本身的功效。茶叶里面有一些有益的成分,像茶多酚的抗氧化成分,它对于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而言,能消除吸烟的烟雾对身体产生的伤害。与电子烟很类似,茶烟问世后也经历过初代消费者们的诟病,主要体现在“味道差”、“不解瘾”这两个方面。很多人在尝试过后,茶叶原本香气扑鼻的味道却变得难以入口,形容为“烧树叶子”一样。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技术改良,茶烟的口感已经今非昔比,但想在燃烧的过程下还原茶叶的好味,似乎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恰恰在于茶烟这类非烟产品不含“尼古丁”,无法解决消费者最根本的需求。包括茶烟在内的非烟产品,用户群体一定是有替烟、戒烟意愿的烟民群体,对于这些消费者而言,获取尼古丁才是关键,区别在于获取的形式。比如口含烟、含有尼古丁的口香糖、尼古丁贴片、电子烟等这些“NTRs”尼古丁替代产品,其核心都在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用户的尼古丁摄取问题,既能缓解烟瘾又比燃烧烟草相对危害更少一些。但非烟产品则不具备这一特性,虽然外形上与香烟、烟弹一样,也可以产生烟雾,还可以通过薄荷等成分来加强击喉感,但从用户角度来看,最根本的尼古丁问题却无法得到解决。这一点其实与“0毫克不含尼古丁成分的电子烟”一样,虽然有烟雾,虽然味道很好,虽然口感清凉,但却像“白开水”一样不解瘾,无法带给用户满足感。通过这种方式来戒烟,其实效果更差,因为外观、烟雾都在带给着用户与吸烟相同的暗示,但实际效果犹如隔靴搔痒,最根本的问题永远都无法触及。一个人也许依靠毅力可以戒掉香烟,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加入了其它的“诱惑”又不使其获得“满足”,毅力将会变得异常脆弱,这也是目前非烟产品所面临的问题。产品最终是依靠C端消费者来支撑的,市场是检验产品最好的“试金石”。单纯地依靠资本运作和商业手法而不去考虑市场,这些只存在于报告里的“鸡血数据”不过是又一个“击鼓传花”游戏的引言,最终只会毁了具有潜力的好产品。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便捷便宜的“顺风车”不见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共享单车却让用户为了退还押金奔波了N个一公里;减少烟草危害的电子烟在疯狂的运作之下,打着“戒烟神器”、“干掉烟草”的口号夸大宣传,把本可以帮助广大烟民的产品变成了四方围剿“人人喊打”的“毒产品”……产品本身是无辜的,且新产品需要鼓励与扶持,这样才能得到技术的不断革新改良,形成良性的发展,最终造福消费者,电子烟正是这样一路成长而来的。但所谓的“运作”就像是毒品,既能止痛救人,也可以把人变成瘾君子毁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最后,值得肯定的是,以茶烟、中草药为代表的的非烟产品发挥了我国的特色,为减害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相信假以时日,在技术不断的提升之下,最终一定会带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体验。就像电子烟,从最初的仿真烟和CE4时起,也不断遭受到了消费者的质疑,在电子烟从业者们的坚守下,摒弃了浮躁的投机心理,依靠“尼古丁盐”和加热雾化技术的多轮“量变”最终达到了“质变”,成为了真正“有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