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感觉克莱鹏的盒子会虚标会延迟,实际测试地摊鹏的功率是实打实的,并没有虚标,而新款的地摊鹏二世功率从30W增加到了50W,那功率和温控这些看不到的软指标,能不能保持像硬件做工那么表里如一 ,现在开始上数据测试为了避免电池性能的干扰,使用大功率开关电源,图片的右上角为电源对主板的输出电流与电压。 开始的测试使用0.3A1丝3.4mm圈经松绕7圈,电阻为1.34Ω mini+的最低功率为1W,那就从1W起步,电源对主板的输出为 4.1V 0.37A 功率1.11W 主板对雾化器的输出为 1.16V 0.79A 功率 0.9W 5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1.38A 功率5.35W 主板输出端3.59V 1.89A 功率4.80W 10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3.54A 功率10.41W 主板输出端3.68V 3.64A 功率 9.7W 15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3.81A 功率15.63W 主板输出端4.55V 3.36A 功率14.80W 30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5.13A 功率30.99W 主板输出端5.33V 3.78A 功率19.70W 35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7.33A 功率30.05W 主板输出端6.31V 4.46A 功率37.60W 30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9.03A 功率37.03W 主板输出端6.75V 4.96A 功率33.40W 35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10.4A 功率43.64W 主板输出端7.14V 5.13A 功率36.60W 35W再向上升功率,主板会对储油雾化器阻值1.34Ω的输出进行保护,不管提高到多少W的功率主板最大只输出35W左右的功率 更换发热丝,0.3A1丝双绞,3.4mm圈经,松绕5圈,电阻0.5Ω,模拟滴油雾化器阻值 40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13.15A 功率49.83W 主板输出端4.63V 9.31A 功率43.60W 45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14.13A 功率57.93W 主板输出端4.84V 9.98A 功率48.30W 50W功率,电源输入端4.10V 16.31A 功率66.46W 主板输出端5.16V 10.03A 功率51.70W 此上为克莱鹏mini+的功率测试数据,可以看到二世祖一点没有掉链子,完完全全的达到每一个阶段的测试设定值,甚至在30W往上的35W开始有超功率的现象,在最大功率50W时依然会超出设计功率。 mini+这种小盒子,设计上和数据上应该更偏向配合储油雾化器使用,在储油雾化器常用1W-35W功率范围里有着很好的功率转换系数,这意味mini+在中低功率工作时,自身的电力消耗很小,电池输出的电量基本都转换给雾化器使用了。而高功率大电流的功率转换系数有所下降,这与主板内阻有直接的关系,但整体来说功率损耗也不算夸张。滴油大烟雾要想玩的嗨,还是杆子来的爽。 其实感觉mini+的50W设计功率,并不是电路所能达到的极限水平,而是克莱鹏有意的控制最大的输出功率。我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有很多原因,单节锂电池的盒子70W的极限其实不是在考验盒子,而是在考验电池的放电能力,估计大部分的18650电池都很难做到供给盒子达到70W功率的要求(供盒子输出达到70W实际电池需要80W甚至85W的功率输出),那实际使用中70W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克莱鹏要避免产品线冲突,所以要限制最大功率避开其他产品,以免自家砸自家的场子。 -----------------------------------------------------------------------------------俺是分割线----------------------------------------------------------------------------------------------------- 接下来开始搞温控。之前拆解是俺一直挺担心温控的,因为mini+的CPU脚比较少,一般脚少的CPU代表功能少,容量低,速度慢,没有足够的容量,就没有办法写入钛镍双温控这更大更复杂的程序。我是很担心mini+的温控会像很多盒子的一样搞个假温控来糊弄客户。结果整个测试过程充满惊喜,mini+的温控很灵敏迅速,而且绝对是实时检测并对输出进行调整的真温控。 mini+的温控调节方式为5℃一跳,测试并没有细分的太多,因为温控的设定只能算是一种参考,具体温度达到多少度干扰很多,烟油的PG VG比例,雾化器雾化仓的大小,吸烟时进气量的多少,空气的流量,烟道的大小,都会影响到实际的温度值。而一个好的算法程序是能够更稳定的接近设定值。开始时的测试用水做替代烟油蒸发,结果发现水的散热效果太好,蒸发时带走更多的热量,测温达不到设定温度范围,而后改用烟油作为测试介质,温度控制才能完全的正常,这里要在提醒腰子,我这可是烟油啊,烟油 烟油 烟油 ******************************************* 首先设定的150℃测试,mini+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温度提升到150℃左右,这里请大家原谅俺忘记滴油,但也正好可以看到mini+是有防干烧功能的 300℃测试,加热6.8秒后温度达到333.6℃ 350℃测试,加热6.9秒后达到340.6℃ 300℃测试,加热10秒左右到达300℃ 大家不要太在意这个测到的温度,因为测试时温度会在30度的范围内来回跳动,拍照一瞬间并不一定就是最高或者最低的温度。至于加热时间我测试过程中发现基本都是在4秒-8秒足有可以达到设定值,设定的温度越高需要达到设定温度的时间越长。达到设定温度后,主板会减小输出功率进行限温,这个控制还是一种高低高低的脉冲调节,但这种脉冲频率很高,所以根本感受不到像有些盒子那样噗噗噗的爆油感。 以上的测试不能说明mini+的温控为实时检测并调节输出的真温控。要想看是不是真温控需要加热到设定温度后连续多次加热,看主板的输出是不是能检测并控制温度 这张测试照是在350℃设定时,连续加热拍的,大家可以配合上面那张照片看 温度控制是一个实时动态的调整,照片很难体现出来,下面这个视频来给大家更直观的mini+温度控制,这个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mini+在加热时用大功率进行快速提升温度,等达到设定温度范围后功率降低以稳定温度,而我在这时给发热丝滴水主动降温,主板快速的检测到温度变化并加大功率补偿温度下降,感觉真的很不错,实实在在的温度控制 --------------------------------------------------分割线------------------------------------------------- 至此整个克莱鹏mini+的测试全部完成,整个测试过程充满惊喜,克莱鹏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真正的好产品,虽然不够牛气,也不够高大上,但不论是做工还是输出,都实实在在,没有丝毫的马虎。我个人认为mini+是一个成功的成功的盒子,价格低端,但质量与功能并不低劣,甚至可以说是低端盒子界的屠夫,那些没有亮点,没有做工的盒子在mini+ 面前基本没有可以跪了。同时也希望克莱鹏修正几个小小的缺点,将mini+做的更完美,让用户得到更快乐的使用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