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有关部门关于电子烟的一纸禁令,就像蝴蝶扇动的翅膀,直到现在整个电子烟行业还没缓过劲来。
最惨的是那些加了杠杆的人。双十一前夕,很多企业希望大干一场,预售之类的活动都已经搞起来了,有些人也卖了房卖了车,万万没想到半路杀出了程咬金,让他们亏了个血本无归。
时至今日,在电商平台搜索电子烟,信息依然遭到屏蔽。许多电子烟品牌只能混迹在QQ群、微信群里,靠一些私域流量勉强支持。
这对于大部分电子烟品牌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
电子烟生产企业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代工厂,它们是早期的开拓者,做欧美市场,员工通常拥有数千人。另一种是年初拿到风投的品牌商,目前日子最难过的就是它们——据了解,它们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超过70%是通过线上完成的。
于是,玩惯了线上运营的电子烟品牌必须硬着头皮转战线下,而相比线上渠道,线下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被“误伤”的线下渠道
据悉,有关部门于11月1日下发的新政,重点在于保护未成年人。因此,校园周边的线下渠道成为了重点监管对象。
国家烟草专卖局曾召开过会议,要求校园周边实体店下架电子烟相关产品,但不涉及校园周边地区,则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行要求实体店下架电子烟或进行处罚。
然而据见微评论了解,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由于标准不同,力度不一致,多地区在线下也对电子烟进行了阻击。
一些地方烟酒专卖店老板尝试售卖电子烟,但通常很快就会有烟草局的人找上来。在成都、重庆等多个地区,都出现了不允许销售电子烟的情况。
执法人员要求非学校周边的商场、店铺下架电子烟,否则将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甚至取消烟草专卖经营资格,包括网吧、酒吧、KTV等被电子烟厂家看好的场所,也难逃被下架的命运。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提出对某些零售店减少烟草配额。令不少店主无所适从。
这些执法行为造成了小面积的恐慌情绪。不少从业人员误以为国家已经全面禁售电子烟,因此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经销商不敢卖,消费者认为电子烟产品有害,供应商也感觉市场风向不对,要求支付货款。
恐慌的情绪同样蔓延到线下商超,多家大型商超连锁公司表示,并未有引进电子烟销售的计划。
整个行业风声鹤唳,每个环节像一根根紧绷的弦,生怕某个时刻就会断掉。
相关从业人员表示,完全支持国家禁止电子烟在线上销售,但也希望相关部门给整个行业一个缓冲期,让企业有一些消化的时间。
实际上,即使不被勒令下架,线下渠道依然是电子烟难以言说的痛。
被抬高的线下渠道
被电子烟品牌哄抢的线下渠道,价格毫无疑问地水涨船高。
一位关注电子烟的投资人表示,目前主流的一次性电子烟,便利店的进店费为150元/月~350元/月,大型商超为300元/月~400元/月,夜店因为地段差异,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
如今大部分电子烟品牌采用“专卖店+线下加盟”的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个人提出加盟申请,品牌方给予装修和进货补贴。以雪加为例,加盟店低于15平米则给予1.5万补贴,高于15平米给予3万元补贴。进货可以拿到4折的折扣,最低进货3万元,同时雪加会按照进货价再补贴5000元的货。
巨额补贴下,让无数羊毛党有了可乘之机。有些人甚至直接表示:“趁着他们还没倒台,赶紧开,就算以后倒了,大不了logo一换做别的。”
但是,电子烟出货并非易事。现在电子烟渠道出货难度增大,导致库存积压严重。很多电子烟品牌都开始清库存,要求代理商必须现款现货。
为了尽快出货,乱价成了正常现象,即使同级代理商事先约定了价格,最终也顶不住出货压力,仓库里堆着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货,如果一个月卖不了几十万,那么两个月就可能资金链断裂。于是“免费”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一些电子烟社群里,已经有代理商开始抛货。各种一次性小烟,免费随机送1支~5支。
面对乱价,品牌方为了生存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再大的委屈都只能忍下来。
相关人士认为,在整个电子烟的链条中,商场是最赚钱的一环——开店要选址租用商铺,品牌一哄而上,商场坐地起价,恶性竞价时有发生。
然而,面对电子烟,不少商铺依然心怀忌惮。
以万达广场为例,多家电子烟经销商收到关于加强万达广场“电子烟”类产品销售管理的通知,通知中称,“经商管集团研究决定,即日起各广场暂停引进销售电子烟商户,对于已合作商户,到期不再续约。”
同时,通知中还要求各运营中心、区域公司及单店应告知并监督相关商户,严禁向未成年人售卖电子烟产品。
某电子烟经销商透露,他本来打算在当地的某家商场开一家零售点,正准备要签,结果(商场)开了个会,还要再内部协商一下,还要等等。
也有数位电子烟经销商表示,最担心的是相关部门出台公共场所禁止吸电子烟的规定,因为很多门店都是在商场内部,而“试抽”又是电子烟在线下销售的关键环节。
如果商场禁止吸电子烟,那就真的凉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