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华为忙着发财报,OPPO、1+忙着发新品,福布斯忙着发奖……而往年都不会缺席的罗永浩,却只忙着发微博。
不做手机的罗永浩,就像娱乐圈缺了郭德纲。
哎,不说相声太可惜了。
不知道是不是顿悟了自己说相声的天赋,罗永浩于是开始入局电子烟,抽烟喝酒烫头,老罗仿佛迈开了第一步。
据说哪里有风口哪里就有老罗来网罗,上次的手机便是,这次的电子烟也不例外。据报道,这小小的“玩具”也有千亿级的市场潜力。
不过,不抽烟的孔二老师不是来做烟民的用户分析的,而是想想聊聊如今电子烟最普遍的一种营销套路。
健康。
对,这是它之所以为电子烟的最大卖点。这个标签在任何产品上的运用,比如牛奶、饮料、服装、空调、手机、汽车……哪怕是杜蕾斯身上,都很正常。
但当“健康”成为电子烟主要卖点时,就显得有点不太正常。
因为这句话的立论,会将过去香烟时代对青少年群体好不容易立下的门槛,立马灰飞烟灭。
曾经,我们唯一劝孩子不要抽烟的理由跟不让他们偷禁果的道理是一样的:除了不健康,其他都挺爽的。但就是“不健康”这三个字,成为成年社会对少年世界为数不多的信服理由。
而当烟经过科技手段或电子话后,变得像细嗅蔷薇那样健康,那么,让青少年不要吸烟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当然,现在电子烟究竟健康与否国际市场还有争论,但可以预判,绝对的健康便是这个领域最终的追求方向,否则就没有必要白白折腾这一场,颠覆传统香烟市场的价值也不复存在了。
除了健康,电子烟最常用的另一个营销关键词便是时尚,这与传统香烟最早侵入人们生活的方法是一样的。同样,这个标签用在其他行业都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就连医院打这个照片都无伤大雅。
但是,电子烟用时尚就极为冲突,问题还是出在受众上。时尚的潜台词就是年轻化,或者说,年轻用户就是它的受众之一。
诚如前文提到,烟这个东西能不能年轻化这是一个底线问题,跟电不电子化没有关系。就算未来发展到像吃素食一样健康的吃烟,这还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为什么?
因为烟,作为产品的诞生,并不仅仅代表烟本身。
3
准确的来说,烟是目前唯一一种具有正当性有害物质,所以每个烟盒都打着“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但宏观上国家也懂得,作为一种巨大的税收来源(比三桶油+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总量还多),奉行的是自由市场主义,即将要不要伤害自己身体的权利,留给你自己。
但这个税不能收的太缺德,祖国的花朵们还是得不容商量的保护一下,青少年不能吸烟。
而新成长的青少年,会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导向自动分化成两拨人,一种长大后抽烟,觉得无所谓的人;另一种接受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认知,长大后不抽烟。
这便自发性的为国家筛选除了征税对象。
好了,现在电子烟来了,后者的“认知”将被抹除,也将被转化成吸烟(电子烟)的人。而吸电子烟的人,久而久之,出于好奇或者认知改变抑或某个机缘巧合,会去尝试真正的香烟是个什么滋味,两者有什么区别。
于是,社会上只剩下一种人,那就是吸烟的人。(指望用电子烟来戒烟,简直是偷换概念,不是傻就是坏)
也就是说,电子烟通过“健康”、“时尚”的标签,存在极大的概率会促成社会中的“人口转化”,将之前的泾渭分明。各走各路的平衡就此打破。
你或许会说,不吸烟的人也可以选择不吸电子烟啊。
然而问题是,通过“健康、时尚”的不断传播、营销、洗脑,总会有一定比例被转化,这个比例的大与小,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一定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
因为,之前由“不健康”所设立的心理防线和拒绝理由已经不成立了。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在饭局或其他应酬的场合,无论别人如何给他塞烟他都不抽,别人也会趁势给个台阶:不抽好,健康,我也打算借啊。
但是,电子烟你觉得拒绝得了吗?你拒绝的理由还能站得住脚吗?
你想说这味儿我闻不惯、这东西让我不舒服……对方总会说,就像劝酒一样:就尝一口,试一试,觉得不喜欢就算了。
结果这一口,就或多或少的打开了缺口。
而就算你死活不抽,你现在还有理由制止他人别让你闻二手烟吗?
这可能也就是目前电子烟还没有大面积普及的市场顾虑,这恐怕也是近些年的所有新产品中,首个要面临营销难题的。
因为过去的大部分惯有套路已经不管用了,也不再适合它。想要从政策端、市场端、用户端、社交端都得到一致的认可和推崇,这不是抽两口烟就能冷静想明白的。
在孔二老师看来,“辅助治疗品”或“辅助理疗品”一类措辞也许比较适用于前期阶段,抑或“香烟升级品”、“纯度更优质的香烟”(参考汽车发动机,燃油更高效,排放越低),用事实说服人们认为物燃烧不及电子雾化,锁定用户,细分受众,区分对象,依然只针对现有和未来吸烟人群,其他的不用掺和。
这未必是个正确答案。但这个新兴领域全都还在等能拿事的人来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