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加热不燃烧  电子烟  IQOS  JUUL  VAPE  LIL  Aspire  ZERO  Vaporesso  KOKEN 

咖啡与电子烟:现代人生活中的瘾与仪式感

[加入收藏]               日期:2019-04-09     来源:大蒸汽家    作者:慈    浏览:14    评论:0    
核心提示:咖啡不健康,烟酒不健康。是的,我们都知道白开水最健康,但谁又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一杯白水呢。在不远的未来,机器人也许可以代替我的出行,社交与消费。然而,喝咖啡和吸电子烟这两件事还是我自己来吧,那也许是我对身体最后的尊重。

咖啡“瘾”

人生活中无法脱离的三种物质:咖啡因,酒精与尼古丁。究其原因,是我们无法离开这些物质在体内产生出的“化学反应”所带来的瘾。这种瘾,形成了新兴的文化,商品以及生活方式。如今一大群都市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变成,早上上班路上买一杯咖啡唤醒大脑,午休时吸几口电子烟解解乏,晚上和同事朋友小酌几杯后回家休息。


咖啡因是其中最好入门的。从儿时就开始喝的可乐与可可,到各种功能性饮料,咖啡因早已成为我们身体习惯摄入的一种成分。


咖啡不是中国的传统饮品,我们对咖啡的接纳是从咖啡的快消品身份开始的:罐装咖啡,速溶咖啡,咖啡口味的零食等等。咖啡豆的香味被大量的添加剂所调和,让咖啡原本的味道变得不被识别。


直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咖啡香飘入国门,咖啡店的数量才开始猛增。并在脚步快速的现代化城市中,迅速融为生活的一部分。咖啡文化在中国从一张白纸,一下子又渗透过度。我们对咖啡的整体认知源于工作生活中消除疲劳,保持效率的需求。“头脑清醒”,也就是咖啡因带给人身体最直观的化学反应。时间长了,就上了一种奇妙的瘾。


简单来说,咖啡因的工作原理是:当大脑中的腺苷积累到一定程度,与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会使神经元的活动减慢。而咖啡因能够减少腺苷与受体的结合,以保持神经元的活跃。当一个人长期摄取咖啡因时,脑中腺苷受体数量会逐渐增加,使得神经元对腺苷的变化更加敏锐,以抵消咖啡因的影响。中断摄取咖啡因时,脑中腺苷浓度稍有减少,对于神经元的活性就会放大,让人容易昏昏欲睡,这也就是所谓的“咖啡因上瘾”。


历史上,咖啡以“伊斯兰酒”的名义通过意大利大规模传入欧洲,在中东国家也曾一度和酒精一样被列为禁寄品。作为精神刺激物,咖啡无疑也是有利于“礼崩乐坏”的。心理学家与神经学家们都认为,咖啡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精神活性物质,况且,它还是合法的,随处可以买到。

不可逃避的人性弱点

咖啡,茶和酒精,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三大饮品。含有尼古丁的烟草制品,即使从不做任何广告,也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产业之一,创造极高的商业价值。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时,法国也是参战国。国内百姓担心战争影响到日用品供应,纷纷跑到超市抢购。当电视台镜头对着满抱“紧缺物资”的消费者时,却发现他们拿的最多的是咖啡和糖。


1860年至1900年的40年间,英国经济大萧条,失业率从3%上升至10%,而烟草消耗量仅减少了1%左右。在国际上,烟草业不仅收住了既有的商业版图,英美烟草公司甚至创下了营销和盈利的记录。


可见在历史上,咖啡因与尼古丁都是巧妙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从而刺激消费需求和宏观经济的产品。尼古丁如同可吸食的咖啡因一般,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让人感到快乐。关注保健养生的人都明白,无论是茶,酒还是咖啡都不宜过量摄取,更不用说香烟在任何国家都早已达成“吸烟有害健康”的共识。这些可致瘾的“大自然的产物”也许不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最好的发明,但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容质疑。

尼古丁社交

在社交方式越来越依赖虚拟互联网的今天,咖啡与烟草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社交环境。


当喝咖啡作为一种潮流刚刚兴起时,它就与社交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很少会一个人去喝咖啡。17世纪时,巴黎,维也纳,伦敦等地的咖啡馆是政治家,作家,哲学家们热烈讨论的根据地。年轻的海明威就在巴黎的咖啡馆里拜访已成名的詹姆斯·乔伊斯,与菲茨杰拉德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作品。自明显缺乏男性宴饮同乐习俗的社会时期起,到中产阶级渐渐兴起,再到启蒙运动、女权运动等等,咖啡馆都成为供人们闲聊、交换意见、谈论政治、评论艺术的“公共空间”。


美剧爱好者们也都知道,90年代经典情景喜剧Friends里,六个老友几乎每天都要泡在名为Central Perk的咖啡店里畅谈,制造了许多荧幕经典桥段。


再比如说,台湾作家朱少麟的小说《伤心咖啡店之歌》里,记述了来同一家咖啡店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故事,自己独特的想法,伤心咖啡店提供了一个中立的场所,让陌生的人们毫无顾忌地进行思维碰撞。


咖啡店就是这样刻意为咖啡而打造出来的场所,它让咖啡的社交价值最大化。豆子在研磨时颗粒碾碎的声音与意式浓缩咖啡机运作的声响,伴随着人们说话的声音,便是咖啡店里全部的听觉世界。此时此刻,暴露在咖啡因前人性的弱点,意外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共通点。社交的本质,原本就是不断的自我暴露。

香烟的社交属性更是如此,不同背景或阶级的人们,在欲望面前都是平等的。在电影《咖啡与香烟》中,香烟这一社交产物融入咖啡桌,片中的十一个场景就是十一个社交的“场”。人来人往的咖啡店里,唯有咖啡杯与烟灰缸能够撑起来一场场对话。人们敏感,脆弱,或者神经质的一面都在咖啡因与尼古丁的刺激下展露无遗。


片中的人物反复说着这种生活方式如何不健康,可咖啡与香烟的搭配早已形成肌肉和感官记忆。这种搭配,就如同人本身注定存在的缺陷和病态,我们无法去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去自处,还想要求别人什么呢?就这样直接陶醉在最纯粹的快乐中吧。


自我取悦的咖啡与电子烟

这部创作于31世纪初的影片,如今也随着电子烟带来的烟草去害化,变成咖啡与电子烟了吧。这的确符合时代发展与潮流变迁。大部分咖啡店也都在卖低咖啡因或不含咖啡因的咖啡,我们从最初对咖啡因的需要,慢慢变成了一种对仪式感的需要。这就像很多人“醉酒”,在生理上并没有醉,而是在喝一些酒之后,他们觉得自己拥有了某种仪式感,以为自己醉了。便能做出在平日不能做的事情,遵从更加宽泛的社会规范,或者换一种方式来进行人际交往。


个人主义越发盛行,生活中具有社交属性的事物也逐渐被个人属性取代了一部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常常让人抽不出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去特定场合进行社交。取悦自我似乎变成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电子烟是以亚文化和圈子玩家文化为起点的,社交属性自然不言而喻。但随着阶段式的新烟革命以及电子烟设备与概念的不断迭代,可选择的电子烟的种类被极大地扩充,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符号。


社会主流价值观过度地放大了正能量。全地球人民仿佛都只能朝着健康与快乐的方向迈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原始的欲望里面,包含了没有那么正向的部分。瘾是匮乏感,也是欲望的出口,是与自我的对话方式。想要解瘾的人,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羞耻。在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前提下,我们有没有一点选择刺激,以及不必时刻保持清醒的权利呢? 

虚拟世界最后的真实

5G与AI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各种虚拟现实的体验让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地图上的一个质点和电脑里的一串数据。我常常会想,如今便捷智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本质上有没有让我们更加丰富。如果现在脱离种种现代文明的痕迹,人们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呢?


一定也离不开咖啡,酒与烟。身体内通过化学反应所带来感官上的愉悦,是绝对的,直接的,真实的。所有令人沉迷之物,都是人类向身体索取满足感与解脱感的方式,毕竟身体在快感分配方面,是相当吝啬的。


咖啡不健康,烟酒不健康。是的,我们都知道白开水最健康,但谁又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一杯白水呢。在不远的未来,机器人也许可以代替我的出行,社交与消费。然而,喝咖啡和吸电子烟这两件事还是我自己来吧,那也许是我对身体最后的尊重。


扫一扫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来源:大蒸汽家)
打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平台声明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