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电子烟言论大行其道的当下,各国学者纷纷呼吁舆论回归理性。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任职15年、曾在美国麻省总医院担任临床助理教授的Cheryl Olson博士,最近在外媒上发表评论称,“反电子烟运动”只是一场“道德恐慌”。
图:Cheryl Olson,曾在哈佛任职15年,并联合创办了哈佛精神健康与媒体中心
“道德恐慌”不是一件新鲜事,有很多新事物都曾遭到误解。早在1930年,美国政府官员曾对红极一时的匪帮电影流派口诛笔伐,认为这些影视作品会将青少年引入歧途。与此类似,受社会舆论谴责的还有漫画和电子游戏。
然而不久后,这些担忧都被证实为是一场场由公众情绪主导的“道德恐慌”,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能证明它们对青少年有害。
Cheryl博士在评论中认为,目前舆论对电子烟的反对态度,无异于是另一场“道德恐慌”。
在评论中,Cheryl博士引述了《美国公共卫生杂志》发布的一篇综述性报告,这篇名为《正视电子烟的利与弊》的报告由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名誉院长K.E.Warner、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Harry.Lando、纽约大学全球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教授Raymond Niaura等15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和学者所撰写。
报告强调:“大家对青少年抽电子烟的担忧被夸大,但很少人关注到烟民也有想戒烟的渴望。目前舆论对电子烟的恐惧属于空穴来风,完全没有数据支撑。”
图:报告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上
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都得出过类似的结论——电子烟的危害远远小于传统烟草。然而在2019年的一项调研中,有近一半受访者认为尼古丁电子烟的危害等同、甚至大于传统卷烟。只有八分之一的人认为电子烟减害,而剩下的受访者则坦言自己不了解。
该报告作者表示,公共卫生界的确该关注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影响,但也要更正确、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决策者需要制定既能防止年轻人使用电子烟,同时又能帮助成年烟民戒烟的合理监管政策。
目前,这个趋势有好转的迹象:电子烟的减害潜力逐渐得到认可后,多个国家的电子烟监管政策出现了积极正向的变化。10月1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授权电子烟在美国合法销售;马来西亚政府也于10月释放了解除电子烟禁令的信号,称将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以推进电子烟合法化、规范化发展;而英国则推动电子烟纳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进程,以此鼓励更多烟民通过电子烟戒烟。
图:据2022马来西亚政府财政预算案官网,政府将对含尼古丁的电子烟征收消费税
但在大众舆论领域,电子烟仍然如“洪水猛兽”。 Cheryl博士认为,“新闻媒体是大众了解新鲜事物利弊的重要渠道,而目前各国媒体只聚焦于电子烟的短板,从不把它们和传统烟草放在一起讨论,直接导致公众不能客观认识电子烟。”
几年前,当美国科研杂志和新闻媒体谈及电子烟时,他们还是抱着“好奇、怀疑、乐观”的态度。而现在,他们的口吻似乎已经转变,认为电子烟“极度危险”。2018年,刊登在学术期刊《尼古丁与烟草研究》上的一篇论文分析了2015年所有关于电子烟的新闻报道后也发现,“当谈及电子烟时,医生、研究员和媒体都倾向于去讨论它的弊端,而对它的减害性避而不谈。”
为什么许多精英阶层只对电子烟针锋相对,却不将电子烟和卷烟放在同一语境下进行对比?正如《正视电子烟的利与弊》这篇报告所论证,这是因为对社会精英阶层来说,烟民“并不存在”。
“他们自己不吸烟,他们的朋友、同事也不吸烟,在他们眼里,吸烟的问题早已经被解决了,然而事实上在美国,七分之一的成年人是烟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有800万人由于吸烟死亡。其中约700万烟民的死亡由吸烟直接造成,即使是不吸烟的人,也有约120万人因暴露在二手烟中而死亡。统计数据还显示,全球13亿烟民中,有80%的烟民在中低收入国家。
《正视电子烟的利与弊》指出,鉴于低收入人群更容易有烟瘾,电子烟或许可以解决不同收入人群在人均寿命方面的差距,在控烟减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Cheryl博士也在评论最后总结道,对于那些想要远离烟草带来的危害又不想戒掉尼古丁的人来说,电子烟是一个有效的减害替代产品。正如早年对待匪帮电影、漫画和电子游戏一样,道德恐慌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