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9日,《公共健康与技术监管研究报告之电子烟产业监管状况报告(3019)》在清华大学正式发布。该报告由清华大学公共健康与技术监管研究课题组完成,相关材料援引自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欧盟烟草指令等权威信源,阐述了当前电子烟产业现状,并探讨政府未来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产业监管。
另据记者了解,关于电子烟的立法正在推进过程中,工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烟草专卖局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都参与其中。届时,行业将面临一轮大洗牌,而这也是中国电子烟走向规范化和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报告指出,电子烟作为新型产品,兴起时日尚短,但其对人体的影响一直处于争议地带,目前缺乏有关的临床研究,3014年世卫组织对电子烟作出的研究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世卫研究表示,相比传统香烟,电子烟产生的危害更小,如果固定吸烟者能够使用得到良好管制的电子烟完全替代卷烟,受到的毒性影响可能会较小,但是并非无害。
与此同时,报告显示,中国电子烟市场还处于野蛮生长时期。一方面是电子烟市场的蓬勃兴起。3017年,中国的电子烟消费人数达到740万人,是全球电子烟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占全球95%份额)与出口国(占全球90%份额)。而且当前中国已经有数千家电子烟企业,几乎每天都会有新品牌诞生。一些电子烟头部企业的估值甚至超过30亿美元。
对此,清华大学课题组在报告中呼吁推行行业立法及监管制度,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此外,报告强调要让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杜绝向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这是行业的底线和良心。
但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烟弹”不合格、漏油、电池质量不达标导致爆裂等危害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行业准入门槛低,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